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专业 >> 学院简介 >> 正文

旅游学院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0/06/08 11:14:04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成就累累硕果

——成长中的旅游学院

旅游学院院长:张明

近年来,旅游学院全体师生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党代会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努力工作,学院发展进入快车道,学院专业布局基本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条件稳步改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学、科研成果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校企、校地合作不断深入,党建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创了学院发展的新局面。

一、专业布局基本完善,学院规模不断扩大

学院根据行业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要求及时优化专业布局,扩大本科专业,优化专科专业,学校改制升本以来,在原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上,2012和2017年申报设立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两个本科专业,2016年申报设立了空中乘务专科专业;同时扩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招生类型,增加了旅游管理春季高考本科、专升本本科;学院现有旅游管理(含夏季高考、春季高考、专升本三个招生类型)、会展经济与管理和酒店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及旅游管理、旅游社经营管理和空中乘务(校企合作)三个专科专业,基本形成了本科教育为重,本、专科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其中三个本科专业是旅游管理一级学科下仅有的三个专业,我院也成为省内乃至国内为数不多专业体系完整的旅游学院,为“大旅游”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了坚实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在专科阶段就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到,目前,学院共有在校生突破1100多人,其中本科占70%以上,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

二、教学条件完善,有效支撑教学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外教学条件建设,先后获批多项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立体化数字会展实训教学平台和智慧旅游综合实验平台,两大实验(训)平台的建设,使旅游学院的实验(训)条件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院建立了旅游学院教学综合实验中心,该中心涵盖三维立体导游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调酒实验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茶艺实训室、花艺实训室、运动健身室、会展实验室11处。2018年投资360万元新建成虚拟现实实验实训平台;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作为“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实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省级实验实训平台,以上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对创业项目的成功孵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院一直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北京、大连、天津、济南、青岛、上海、绍兴等地的旅游、会展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见习和实习。近三年结合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优选了30余处实习基地进行签约,学院与万达酒店和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等国内外大型旅游行业签订了战略性合作协议,成为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完全能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就业需要。2018年,学院被授予首批“山东省产学研研究促进基地”之一。

三、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养和人才引进多项措施,进一步扩大师资规模、提升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研究生15人(含在读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5%;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5%;具有行业经历或相关资格证书的教师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8%,近年来教师已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局、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五星级酒店等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不断提高。目前,旅游学院拥有1个旅游管理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人被聘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学院教师大部分来自国内知名高校,部分教师具有国外学习背景;从学科结构上看,以旅游管理、地理学科、管理学科为主,融合了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相互融合、交叉互补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院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教师教学水平培训班,派出教师到高水平大学进行访学,全面实施年轻教师导师制,采取传帮带措施全面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多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提升和保证了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多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学能手”、“讲坛新星”、“中青年骨干”等荣誉称号。

四、教、科研成果丰硕

教学方面,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2011年旅游商务礼仪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酒店管理实践课程群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2017年获批1项省级教改项目。近几年来,旅游学院教师主持多项校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公开发表教学研究、教育改革论文8篇;获得20余项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

科研方面,注重科研平台及团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成功申请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并于2015年验收通过;2017年5月成立了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两支服务社会的队伍,一支为旅游规划团队,主要进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另一只为旅游服务及运营培训团队,主要对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理念、旅游服务及运营团队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近几年来,学院教师成功申请联合国项目1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研究项目3项,承担山东省旅游局横向课题4项;校地合作横向课题3项;申报并完成近30余项厅局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并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行动》成功申报联合国妇女署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与山东省30多家中小企业合作,制定了《山东省饭店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推动了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

五、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学院致力于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依托校内设施完备先进的旅游综合实验实训中心,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旅游、会展 、酒店“窗口行业”的特点,依托省级酒店管理实践精品课程群及相关特色课程,在学生培养上注重“文明引领、优雅特质”的培育,逐步形成了“文明优雅、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生先后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济南全运会、烟台亚沙会、济南园博会、山东省国研智库论坛、北京世园会等国际、国内大型节事,其文明优雅的专业服务水平受到高度评价;在校学生积极注册并参加中国旅游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配合山东省旅游局、济南市旅游局的安排,走进社区、走进景区,进行文明旅游及旅游行业的宣传工作,受到山东省、济南市旅游局的高度赞扬,2016年5月,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志愿服务团队因表现出色,作为高校5个团队之一参加了山东省、济南市旅游局举办的授旗仪式;2016年7月,旅游学院“青旅小分队”获批国家旅游局2016“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实践团队活动,学生利用假期,积极身体力行、引导文明旅游,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荷兰斯坦德大学、台湾义守大学等开展交换生项目,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院讲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热爱。

学生专业能力突出,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好:专业资格证书考取率达到70%以上。近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以上,优质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初步形成了“文明优雅、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本科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提高,先后有50名同学考取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华侨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校研究生。此外,学生还在中华传统茶艺大赛、饭店业服务技能大赛、导游大赛、会展业创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六、校企、校地合作不断深入,专业

2017年旅游学院与东方领航教育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空中乘务专业,2017年正式开始招生,双方将在招生、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全面合作,毕业生主要在民航国内外航线担任空中乘务员、空中安全员、国内值机、安检、贵宾厅、易登机、机场票务等岗位,也可以从事高铁服务或邮轮乘务等工作。两年的培养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已有近30%的同学被东航、海航、南航等各大航空公司录用,实现了航空梦想。今年,学院与上海天坤集团签署了校企共建专业协议,将开办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和乡村旅游培训工作,2015年与省旅游局合作进行山东省十三五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规划的起草,受其委托对17地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服务规范和礼仪培训,共培训6000余人;与临沂市临港区、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日照东港区陈疃镇进行校地合作,与陈疃镇签署了5年校地共建协议;同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工作,2016年参与完成了临沂市2个国家级贫困村的旅游规划工作;独立完成了德州市宁津县野竹李村和醒悟衙村两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规划。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了旅游、会展行业及山东社会、经济发展。

七、重视思想引领,党建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注重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落实,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凝聚了学院力量,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师生素质不断提高,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在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切实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总之,多年来,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学院致力于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依托校内设施完备先进的旅游综合实验实训中心,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展望未来,学院将积极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继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开创学院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家、社会、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条:教育学院

下一条: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