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专业 >> 学院简介 >> 正文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0/05/28 15:05:42

数据时代——快速崛起的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潘建勋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中心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实践能力、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质量”为三大核心工作,在学院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学院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

一、明确了培养新工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专业布局趋向合理

目前,在学院专业发展布局方面,根据学校“本科为主”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逐步扩大本科专业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促进学科专业间融合发展。目前学院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个本科专业,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与管理2个专科专业;还有4个校企合作共建项目,新工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架构逐步完善。2012年获批山东省、济南市两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获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018年获批教育部“百校工程”产教融合项目,2018年获批教育部“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 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按照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设置课程模块,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原则,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导师负责制,以大学生科技活动、“五个一”工程、“五微工作法”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针对女性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特点和就业趋势,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支撑,软件工程和向外延拓展、多学科多专业相互融合的发展局面。

二、课程建设突出专业内涵,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需要,学院每年进行课程体系优化,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了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六个系列的课程体系。学院重点建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统计分析》等通识课程,整合学院学科资源,更好地实现学科交叉和融通。《程序设计基础》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一流课程。

学院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近年来,开展了“团队竞合视角下女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大平台小方向的多层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多轨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基于PBL的艺术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等多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了教学研究、改革论文19篇。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群《金融信息精品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IT英语》、《数据库设计》、《现代金融业务》和《程序设计与项目开发》。先后有12位教师分别对《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数字媒体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等10门课程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积极推行MOOC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有效手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打造,大力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列有较大影响的成果。李缨教授主持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五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及运行”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潘建勋教授主持的“数学建模竞赛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构建”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院推行的“五个一”工程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实现了国家专利和大学生课题、创新创业大赛的突破。2019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等A类赛事中,斩获国奖4项、省级奖70余项,文创方面获泰山文艺奖1项,总计省级以上获奖100余项,省级以上获奖人次300余人。目前,学生考取国家“211”、“985”院校在内的高校研究生85名。

四、抓共建、塑特色,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相互交叉融合的校企共建专业发展格局。根据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围绕大数据与信息化处理、智能应用、“互联网+”等重要时代特征,建设数据挖掘与智能应用方向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更能够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与浪潮集团等企业共同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企合作)、数字媒体(校企合作)2个本科校企共建项目;与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电子商务、与济南网融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信息安全与管理2个专科专业;与山东电子职业学院合作申报软件工程(3+2)贯通培养专业。

实现了校企双方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学校与浪潮集团签订了《数据共享合作协议》,教师将自己在大数据应用和挖掘方面的能力与企业在大数据资源及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利用企业免费提供的大数据平台(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互联网采集的数据等),孵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及科研教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参与山东新视觉数码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飞翔影院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共同制定了《飞翔影院整体控制系统标准》、《飞翔影院特效影片制作流程标准》。上述标准不仅是国家科技计划中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国内飞翔影院整体控制系统和飞翔影院特效影片制作的重要标准,对飞翔影院系统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017、2018年度,获批教育部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1项。

同时,校企双方积极在合作就业上开展合作。2015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外包)89名毕业生、20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金融信息)36名毕业生和2016届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37名毕业生,20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金融信息)37名毕业生,2017届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40名毕业生,除参加研究生入学、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自行就业的,已全部在合作企业及合作企业推荐单位就业,就业率逐年提高。其中,2015届共建专业毕业生企业推荐就业率93.26%,留企业及企业推荐就业率80.90%;2016届,这两个指标分别为94.52%和93.06%;2017届,毕业生分别为96.10%和91.89%,2018、2019年指标进步不提升。

五、抓实践、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在学校领导和有关处室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实验室建设。制定省骨干学科实验室《数据挖掘与金融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电子商务创新实验中心》、《山东女子学院大学生互联网+训练中心》和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四个实验室总投资500万元,目前数据挖掘与金融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商务创新实验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新建《虚拟现实实验室》、《VR创新实验室》和《数据分析与预测实验室》3个实验室,2019年新建《数字媒体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软件工程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完善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大了现有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推进了实验教学改革,增强了实验室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这些实验室的建成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学院实践条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

提高实验项目开出率。学院实验中心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开展实验项目,能够为学生、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数字媒体和金融工程等多种专业实验平台和综合设计与创新平台,2015年至今,每学年的实验开出率都达到100%。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各专业均有正式签约的校外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数量达到15处。实践基地使用情况好,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需要。

六、强化培育 重点突破 有效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学院历届领导班子重视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较好地发挥了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先导作用。强化人才引领,把握学科建设关键资源。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继续发挥好“引进+培养”人才培养双引擎作用,建设学校学科研究团队1个。2019年,继续引进高水平人才2名,新增1名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名教师完成国外访学,6名教师获批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导师资格,逐步积累硕士生联合培养经验,为硕士点申报奠定基础。明确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数据挖掘与智能算法、互联网金融和数据可视化三个研究方向,建设了数据挖掘与智能应用科研创新团队,获批了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与创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一系列校级学科平台,2018年获批山东省智能媒体与交互设计重点实验室,2019年获批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学科布局。2019年,实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招生;实现了软件工程(3+2)贯通培养专业的合作申报并于当年招生;成功申报“人工智能”专业,计划以人工智能为交叉学科,协同计科、大数据、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形成专业群,为下一步学科和专业建设打下了基础。不断提高科研服务水平,营造学术研究氛围,为了提高我院教职工科研水平,实施了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和团队建设计划。按照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2018年与山东财经大学合作举办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论坛,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了“新旧动能转换之校企融合”学术会议,2019年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合作举办了“CCF进高校”学术会议,提高了教师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科研信心。

教师科学研究方向进一步聚焦,成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带资科研项目明显增多,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基金等方面均取得了零的突破,获奖数量大幅提升。近五年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7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2篇,SCI、CSSCI、EI、ISTP等检索论文94篇;出版著作、教材等10部;承担科研项目87项,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实现了国家级课题的突破,国家级合作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6项,厅局级课题20项;获得各项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奖项1项,厅局级奖项22项;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32项。

七、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积极深化对外联络,建立与政府、企业和学术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教师根据个人发展方向加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等学术组织,并担任了常务理事、理事、专委会主任、委员等,教师的影响力逐步提高。发起成立了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山东省计算机学会数字媒体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承办省级大学生数字媒体比赛活动,与长清区张夏街道办事处以及莱州市郭店镇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被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新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5个,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该活动被中国青年网、大众网、济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50余篇,团队荣获“2018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学院服务地方和社会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

下一条:社会与法学院